这几天国际经贸圈跟炸开锅似的,热闹得能摆摊卖瓜子——越南带头,柬埔寨、泰国、印尼、马来西亚排着队,把美国递过来的“关税霸王条款”签了。最离谱的是马来西亚,为了表忠心,居然反手给中国钢铁产品加了反倾销税,活脱脱一出“卖队友换糖吃”的戏码。
美国那边得意洋洋,说8月1号要对不签的国家“开大招”,近100个国家收到“通牒信”。可转头看看中国,王毅一句话掷地有声:“中国不是美国,不会走美国老路。” 这事儿看着是东盟怂了,美国赢了,可仔细一扒拉,全是门道——美国的“霸权剧本”演到第几集了?东盟小弟们是真怂还是另有苦衷?中国这盘棋,到底藏着多少反杀的后手?
一、美国的“村口恶霸”套路:先捏软柿子,再逼大家站队
要我说,美国这波操作,活像村口收保护费的恶霸。特朗普政府喊着“对等关税”,给各国设了个7月9号的“最后通牒”,意思是“要么乖乖签我的条款,要么8月1号别怪我关税涨上天”。可你猜怎么着?美国财长贝森特自己都说漏嘴了:“这一百封信主要针对贸易往来较少的小国”“许多国家甚至从未主动联系我们”。
翻译成人话就是:大国我暂时惹不起,先挑软柿子捏。为啥?因为中国、欧盟、日本、印度这些“大块头”,要么跟美国贸易量大,真撕破脸美国自己也疼;要么家底厚,扛得住关税折腾。反倒是东盟这些小国,经济结构单一,好多指着美国市场吃饭——比如越南的纺织业,泰国的农产品,印尼的矿产,离了美国订单可能真要喝西北风。
美国这招叫“囚徒困境”:先逼一个小国妥协,然后拿着这个“榜样”吓唬其他国家——“你看越南签了没事,你不签?行,到时候关税比越南高,吃亏的是你自己!” 结果呢?越南一跪,柬埔寨立马跟上,泰国、印尼、马来西亚也排着队“投降”。现在东盟10国里,就剩菲律宾等4个还没松口。美国算盘打得噼啪响:先把小国拿捏住,凑够“人多势众”的场面,回头再拿这个压中国、欧盟这些“硬茬”。
可问题来了:这招真能管用?你见过哪个恶霸靠欺负小学生能当上武林盟主的?美国自己都承认“近一半国家贸易往来不多”,说明啥?全球早就不是美国说一不二的时代了。以前美国喊一声“加关税”,各国吓得连夜派代表团谈判;现在呢?100个国家里,好多连电话都懒得给美国打——不是不怕,是觉得“跟你贸易本来就少,你加不加税,对我影响不大”。这就好比恶霸放话“不交保护费砸你家玻璃”,结果人家说“我家根本没玻璃”,尴尬不?
二、东盟小弟们的“生存焦虑”:是怂了,还是“曲线救国”?
有人骂东盟“没骨气”,为了美国这点关税优惠就“背刺”中国。可话说回来,这些小国也有自己的难处。就拿越南来说,2024年对美出口占GDP的18%,纺织、电子这些主力产业,订单基本捏在美国手里。美国说“你不签条款,我就加税”,越南老板们能不急吗?工人要吃饭,工厂要开工,政府只能先“服软”——毕竟活命比面子重要。
马来西亚更典型,最近跟美国谈关税谈得“进展顺利”,转头就对中国钢铁加反倾销税。明眼人都看得出来:这是拿中国当“投名状”呢!意思是“你看,我帮你遏制中国了,关税优惠是不是该多给点?” 可这步棋走得也太臭了——中国是东盟最大贸易伙伴,2024年双方贸易额突破6万亿美元,比东盟对美贸易额多了快一倍。马来西亚对中国钢铁加税,短期可能讨好美国,但长期呢?中国要是反手对马来西亚的棕榈油、半导体零件加税,他扛得住吗?
说到底,东盟这些国家是“被夹在中间的受气包”。一边是美国拿着关税大棒威胁,一边是中国这个“真金白银”的贸易伙伴。他们不敢彻底得罪美国,又不想失去中国市场,只能玩“左右逢源”的把戏——表面上签美国的条款,暗地里继续跟中国做生意。就像班里的差生,被班主任(美国)逼着孤立学习委员(中国),嘴上答应着,转头还是偷偷抄学习委员的作业。
不信你看,东盟各国签的“霸王条款”里,大多是些“承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”“减少非关税壁垒”之类的空话,真正涉及对华贸易限制的条款少得可怜。越南签完协议,立马宣布“继续深化与中国的产业链合作”;泰国更直接,一边跟美国谈关税,一边跟中国签了100亿美元的铁路合作项目。说白了,都是演戏给美国看——你要面子,我给;我要里子,还得靠中国。
三、美国的“霸权泡沫”:外强中干,连小弟都忽悠不住了
别看美国现在咋咋呼呼,其实心里比谁都虚。贝森特说“许多国家从未主动联系我们”,这话听着是抱怨,其实是暴露了美国的“影响力焦虑”。以前美国搞贸易战,靠的是“美元霸权+军事威慑”双管齐下,各国敢怒不敢言。可现在呢?美元信用下滑,各国开始偷偷用本币结算;美国忙着在中东、欧洲“灭火”,军事威慑力也打了折扣。
就拿这次关税施压来说,美国的目标明明是中国、欧盟,却拿东盟小国“开刀”,本质上是“柿子专挑软的捏”。为啥不敢直接对中国下死手?因为中国手里的牌太多了:全球最大市场、稀土定价权、完整的产业链,还有2万亿美元的美国国债。真把中国惹急了,抛售美债、限制稀土出口、反制美国农产品,美国自己也得掉层皮。
更尴尬的是,美国连“胡萝卜”都快给不起了。以前拉拢小弟,靠的是“关税优惠+援助贷款”,现在呢?美国自己国债突破35万亿美元,财政赤字比脸还干净,能给东盟的“好处”无非是“暂缓加税”——说白了,就是“我不打你了,你得谢谢我”。这种“空手套白狼”的套路,一次两次还行,次数多了,谁还信?
马来西亚对中国加税,表面上是“讨好美国”,实际上可能也是无奈——美国给的“优惠”说不定就是“不加税”,而马来西亚为了这点“优惠”,得先付出“得罪中国”的代价。这就好比恶霸说“你帮我打个人,我就不抢你零花钱了”,结果你打完人,恶霸说“今天心情好,放过你”,你说亏不亏?
四、中国的“左右互搏”大法:不跟你硬碰硬,我玩我的
面对美国这波“围猎”,中国的应对堪称“教科书级”——不慌不忙,两手准备,你打你的,我打我的。
第一手:稳住“老朋友”,拉拢“新伙伴”。王毅外长在欧洲直接放话“中国不是美国,不会走美国老路”,这话太有水平了。欧盟本来就烦美国搞“贸易保护”,去年美国通过《通胀削减法案》,变相补贴本国企业,抢了欧盟不少生意。中国递出“合作橄榄枝”,说“咱们一起反对单边主义,搞开放经济”,欧盟能不动心?现在中法、中德贸易额都在涨,中欧投资协定虽然还没批,但双方在新能源、数字经济领域的合作早就“偷偷”搞起来了。美国想拉拢欧盟对付中国?怕是要竹篮打水一场空。
第二手:深耕“后花园”,布局“新赛道”。上个月中国宣布对非洲53国实施零关税,这步棋走得更远。非洲有13亿人口,资源丰富,市场潜力巨大,以前被欧美当“原材料仓库”,现在中国去搞“零关税”,相当于“帮非洲建工厂,一起赚钱”。你猜怎么着?非洲国家立马响应,南非、尼日利亚、肯尼亚纷纷表示“要跟中国深化经贸合作”。这招叫“农村包围城市”——美国在前面堵我,我从后面开辟新战场,等你反应过来,我已经把根据地建好了。
更绝的是中国的“底线思维”:王毅明确说“任何国家在与美国谈判时,都不能损害中国利益”。这话既是警告东盟,也是告诉全世界:中国不惹事,但绝不怕事。你跟美国签协议可以,但要是想拿中国利益当“投名状”,对不起,别怪我不客气。马来西亚对中国钢铁加税?行,咱们WTO见;越南要是敢限制中国商品?没关系,中老铁路、中泰铁路照样修,产业链转移到其他东盟国家,看谁先扛不住。
五、最后的底牌:贸易不是“比谁拳头硬”,而是“谁离不了谁”
说到底,国际经贸不是小孩子过家家,今天你跟我好,明天我跟他好。真正的纽带是利益——谁能带来真金白银的好处,谁才是真朋友。美国靠关税大棒施压,短期可能让小国低头,但长期来看,没有哪个国家愿意一直当“冤大头”。东盟跟中国互为最大贸易伙伴,2024年中国从东盟进口了2.8万亿美元商品,给东盟创造了2000多万个就业岗位。这些实实在在的利益,是美国几句“关税优惠”就能替代的?
就拿马来西亚来说,对中国钢铁加税,看似讨好美国,可中国是马来西亚棕榈油最大买家,去年进口了120亿美元。要是中国转头从印尼、泰国进口棕榈油,马来西亚的农民哭都来不及。越南更别说了,中国是越南电子零件最大供应国,越南组装的苹果手机,60%的零件来自中国。真把中国惹急了,零件一断供,越南工厂就得停工。
美国想靠“囚徒困境”拆散中国-东盟合作,简直是痴人说梦。东盟国家心里跟明镜似的:跟美国合作,是“被威胁的妥协”;跟中国合作,是“你好我好大家好”。等美国的“关税大棒”新鲜劲过了,东盟转头还得找中国——毕竟,谁会跟钱过不去呢?
王毅说“中国不是美国”,这话背后是底气:美国靠霸权,中国靠共赢;美国想“一家独大”,中国想“大家一起发财”。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,前者注定是“孤家寡人”,后者才是人心所向。东盟这波“妥协”,不过是贸易战里的小浪花,真正的大戏,还在后头呢——看中国怎么用“合作共赢”这张牌,把美国的“霸权泡沫”戳破。
最后说句大白话:美国拿着关税大棒满世界晃,看着挺吓人,可真遇到中国这种“铁板”,迟早得把自己手砸麻。东盟小弟们现在低头,是为了活命;等中国把“朋友圈”越做越大,他们迟早得抬头——毕竟,跟着大哥有肉吃,跟着恶霸只能挨揍,这个道理,谁都懂。
联华证券-配资app-配资网站排名-十倍股票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