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新网湖北新闻7月2日电(胡香玲 罗洁 敖珺怡)在武汉市江夏区广袤的乡村田野上,三位村党支部书记正以各自的智慧与担当,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生动篇章。他们中,有带领村民将荒山变为“花果山”的罗武,有凭借“厚脸皮”韧劲敲开致富门的董平平,还有通过一条通湾路激活整村发展的王涛。三位先锋以党建为引领,以土地为画布,以产业为笔墨,在不同的村庄绘就了各具特色的共富图景。
从“颗粒无收”到“四季飘香”的土地魔术师
初夏时节,山坡街丰收村的桃园里,饱满的桃子压弯枝头,游客付先生一边采摘一边感叹:“从洪山区开车过来,这里的风景比城里舒服多了,下次还要带家人来!”这番热闹景象,与几年前的丰收村形成鲜明对比——曾经的这里产业基础薄弱,1326人中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,1300多亩土地撂荒,村集体经济“颗粒无收”,“丰收”二字成了村民心头的遗憾。
2018年,土生土长的罗武接过村支书重担时,母亲的一番话让他彻夜难眠:“年轻人都走了,土地谁来种?你生意做得好,为啥不带大伙一起干?”带着这份嘱托,罗武盯上了村里的撂荒地。“南部街道没资源,盘活土地就是唯一出路。”
展开剩余84%思路一变,地能生金。罗武决定从撂荒土地入手,挨家挨户讲解政策,用“十年前考察水果采摘是新兴行业”的远见游说村民。最终,通过支部引导、干部带头,带动村民流转土地超1300亩,引进锦坤农业旅游发展有限公司,种下桃、蓝莓、葡萄等果树,发展优质水果种植,当年就为村民带来40万元土地租金,年带动务工就业超2000人次。
为了最大限度发挥土地的使用效益,2022年,罗武争取上级资金平整土地,建成100多亩色块苗木基地,引进武汉菲珈林苗木有限公司。“婆婆们在家门口就能打工,一天挣80元,还不耽误带孙子。”村民秦盛美如今不再“满山打游击”,而是在苗木基地负责修剪枝叶。“79岁了还能在村里打工,摘蓝莓、剪苗木,一年挣万把块,变化太大了!”村民秦启合满意地说。
这种“村委会+公司+基地+农户”的模式,让村民每年获得土地流转金和务工收入双重收益,仅苗木产业就带动50人就业,年增收80万元。
走进丰收村,橙黄的橘子、靛紫的蓝莓、红绿相间的葡萄与翠绿的色块苗交相辉映,形成“两季有果、三季有花、四季常青”的生态画卷。罗武算了一笔账:水果采摘年接待游客7000余人次,带动农副产品销售40万元;苗木基地年销售额超200万元,村集体收入从“零”跃升至10万元。“下一步要扩大色块苗基地,带动周边4个村一起干,让年轻人不用外出就能致富。”他的眼神里充满憧憬。
“厚脸皮"书记磨出的涉湖逆袭路
“刚回涉湖村时,路窄得货车进不来,老百姓守着薄田,一年收入不到万元。”安山街涉湖村党支部书记董平平至今记得2020年上任时的场景。“那时候推进工作就像拳头打在棉花上。”董平平回忆,34名党员分散在各湾,群众对村“两委”缺乏信任。他做的第一件事,就是将党员组成“领头雁阵”,实行结对联户,让党员去做群众的工作,“心往一处想、劲往一处使,群众的心连起来了,我干起事来也安心。”
这个位于枯竹海国家级湿地公园核心区的村庄,虽坐拥生态资源,却因交通闭塞而发展滞后。他上任烧的“第一把火”,就是筹资150万元拓宽刷黑15公里村道,更新泵站、整治沟渠。村湾环境整治后的涉湖村焕然一新,路通了,村民的心也敞亮了——运输车辆直接开到田间地头,农产品销售也顺畅了。更重要的是,这条路成了招商引资的“敲门砖”,为后来引进网红民宿埋下伏笔。
作为湿地公园核心区,涉湖村具备发展文旅的先天优势,但习惯农耕的村民起初并不买账。董平平成了“厚脸皮”书记:“一周不去村民家三趟五趟,我心里就不踏实。”他白天帮村民干农活,晚上拉着大伙聊文旅前景,一聊就到半夜。武汉远尘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畅一彪感慨:“民宿建设时,董书记既当‘店小二’又做‘和事佬’,给予了我们极大的支持。”
如今的鸟儿民宿已成网红打卡地,一房难求。游客住下来,却没有玩的该怎么办?董平平带领村支两委,因地制宜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,通过小田并大田的方式,将1200亩农田全部统一发包,发展油菜稻田观光和稻虾养殖垂钓,盘活100亩林地,分片种植四季有采摘的水果,为游客提供春可赏花、夏可摘果、秋可割稻、冬可观鸟的四季体验。今年五一还乘势推出了“共享菜园”项目:游客认领菜地,村民代管种植,每人年增收2万元。
“现在陆续有年轻人找我沟通回村创业了。”董平平指着民宿旁的空地说,“下一步要打造和美乡村示范点,把村民房屋改造成民宿集群,让游客来了能住下、想再来。”他的手机里存着不少年轻人的微信,大多是咨询文旅项目的。在他看来,乡村振兴不仅是修路引项目,更是要让村民有尊严、有盼头:“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,只要用心去做,涉湖村的路会越走越宽。”
一条通湾路激活的共富产业链
“几年前企业来考察,车开到村口就被窄路挡住了,人家摇摇头就走了。”金口街雷岭村党支部书记王涛说起当年的窘迫,仍记忆犹新。2021年,他带领村“两委”逐户走访,召开20多场“板凳会”“夜话会”,最终150户村民自愿无偿让地44亩修路。村民李建国主动拆掉自家院墙:“路修好了,孙子回家就方便了,院墙拆了算什么!”
修路过程中,村民自发组成监督队,每天记录工程进度。这条路不仅是物理上的通湾路,更是村民心与心的连接路。路通后,首批引进的4家企业当年就流转1000亩土地,发展生态农业。王涛与华农合作,创新鳜鱼工厂化繁育技术,破除季节壁垒,收益提升30%,村集体与企业实现双增收。
“有了路,更要想怎么富。”王涛联合夏山村、艾岭村成立联合党委,通过“引企、引资、引才”三引行动,构建三级产业体系:
聚点强产:盘活1000亩土地,链接10余家科研院所,打造智慧农业基地,鳜鱼苗全年供应,带动100余人就业。
延链兴产:组建强村公司,建设1500方净化车间,10余种预制菜年产量300吨,村民通过入股、务工年增收5万元。
拓面活产:打造乡村振兴服务站,聚集40家涉农主体,成立农业产业联盟,开展电商直播培训,2024年带动农产品线上销售额超200万元。
将向“新”发力,瞄准新质生产力“新风口”,积极探索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新模式,以智慧产业新成果铺开和美乡村新路子。
“我们的目标是通过科技创新,让雷岭村从‘通路’到‘通智’。”王涛介绍,雷岭村将继续立足区位优势,发挥资源优势,打造一处集农业服务、产品展示、信息咨询、协商议事、电商直播等多功能为一体的乡村振兴服务站,创新探索“片区党委+产业联盟+人才平台”运行模式,为辖区涉农经营主体和农户提供一站式、一体化的惠农服务。
三位村支书的故事,是江夏区乡村振兴的缩影:以党建为引领,以问题为导向,以土地为载体,将个人担当融入乡村发展。他们证明:乡村振兴不是口号,而是要像修路一样,一步一个脚印;像育苗一样,耐心浇灌等待开花结果。当越来越多“罗武”“董平平”“王涛”式的先锋涌现,江夏的乡村田野必将绽放更多共富之花。(完)
发布于:北京市联华证券-配资app-配资网站排名-十倍股票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