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月19日,特朗普在被问到要不要削减拜登政府承诺的援乌资金时,笑得很直白,说“我们那时候一分钱也没花”。他还补了一句:“不像拜登,给了他们3500亿美元,这简直太令人震惊了。”这话一出口,现场气氛就有点意思了。
特朗普的逻辑很简单:武器他可以给,但钱是欧洲出。导弹、坦克通过北约送到乌克兰前线,自己不掏腰包,还能从中获利。他还装了个姿态,说“不希望靠战争赚钱”,可下一秒又承认“确实赚到了钱”。听上去是矛盾,其实是赤裸裸的现实主义。
这种玩法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。今年7月,美国和北约签了个叫“乌克兰优先需求清单”(PURL)的协议,让美国把武器转给乌克兰,费用由欧洲埋单。这合同一落地,等于帮特朗普政府找到一个不花钱赚钱的模式。对美国来说,军火卖出去了,钱是别人出的。
9月18日,北约一名没透露姓名的官员证实,首批按PURL机制发的武器已经到了乌克兰,意味着美国通过这种新机制,正式恢复了对乌的武器供应。这个过程干干净净地绕开了“自掏腰包”的问题。
回头看2022年俄乌冲突刚打起来的时候,拜登是主要金主,给了接近1140亿美元的军事装备。等特朗普在2025年上台后,一口气停掉了对乌的军事援助,坚持他的“美国优先”,结果直接让乌克兰在战场上节节吃紧。如今,他又用PURL让欧洲出钱买美国的武器,可谓是把算盘打到极致。
这笔买卖欧洲也认账。丹麦给了9000万美元,瑞典出2.75亿美元,挪威拨了1.35亿美元,荷兰豪爽,一次性掏5.9亿美元,德国也承诺5亿美元。对比之下,美国实现了零投入的军售,还没被指掏空国库。当然,欧洲的钱不是从天上掉的,是拿本国纳税人的血汗钱换来的。
更重要的是,美国在俄乌冲突上赚的不只是军火钱。军工巨头像波音、洛克希德·马丁拿到大单,生产线全开,就业和税收都一起涨。能源出口方面,欧洲缺能源,美国的液化天然气就成了抢手货,这让美国在能源贸易上赚得盆满钵满。资本市场也吃到了甜头,美元因为避险需求升值,吸引全球资金流入,金融机构融资成本降低,利润也跟着上涨。
政治收益同样惊人。以北约为纽带,美国重新握紧了对欧洲盟友的安全控制权,坐实了自己在联盟里的话事人位置。更别说俄乌冲突本身消耗了俄罗斯的国力,间接为美国在大国竞争上“减负”。
只是这种好事背后也有刺。长期供武,会让战火烧得更猛,平民伤亡飙升,在国际舆论上,美国背的黑锅不轻。还有就是,美国让欧洲掏钱、自己赚钱,这笔账迟早会让欧洲心里别扭。现在欧洲的经济并不好,高通胀、能源贵,公众对“美国优先”的不满声音越来越多。跨大西洋关系的裂痕已经能看得见。
更深一层风险在于,如果俄乌冲突继续拖,甚至升级,美国虽然能赚更多军火和能源的钱,但战略资源会被一点点耗掉。全球布局可能被分心,地区动荡又会反过来威胁到美国自己的安全和经济。
特朗普自己对冲突结束的态度也很耐人寻味。9月18日,他被问到俄乌该不该停火时,直接说“时机尚未成熟”,还放话说“若需我出手,必将采取强硬手段”。他嘴上没说原因,可从经济利益角度看,冲突不结束对美国的军工和能源巨头来说是好事。这些利益集团和特朗普之间的关系,又让他的这番话显得意味深长。
说到底,这是一种用别人钱办自己事的玩法。欧洲出钱,美国供货,还能通过战争增加自己的战略控制力。这招算计得不重,但很有效。对乌克兰来说,这意味着援助还会继续流入;对欧洲来说,这就是钱包越掏越空;对美国来说,只要冲突不停,军火和能源的收益就不会断。
特朗普这个模式看似不花钱,其实背后让别人付出了更高代价。
#秋季图文激励计划#
联华证券-配资app-配资网站排名-十倍股票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