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江苏太仓,一项给水、排水管道建设工程即将完工,与众不同的是,新建管网从上海嘉定借道而行。
一河之隔,一衣带水,嘉定与太仓隔浏河相望。虽然距离相近、关系亲密,但两地毕竟在行政区划上分属上海与江苏。因为可能存在的行政壁垒,一般地方都对跨省域项目避之不及,嘉定、太仓为何反其道而行?
跨界,才能实现两地利益最大化,这是共赢的选择——借道嘉定后,太仓的建设投入减少几百万元;太仓在南郊增压站和南郊污水处理厂为嘉定预留了接口,以备不时之需。
从实际出发
建设需求来自太仓。一处自来水给水增压泵站容量接近饱和,而在太仓南郊,正好有一处增压泵站仍有较大余量。若将两个增压泵站之间通过管网连接,水量便可调配,增压泵站的工作量和给水压力也能实现更合理分配。污水处理厂也有类似的情况,城东污水处理厂接近饱和,而南郊污水处理厂还存有余量。
如此一来,便要新建给水、排水管道。给水管道需铺设4.5公里,污水管道3公里。工程规模不大,方案设计却相当令人犯难。
一开始,太仓水务相关部门在行政区域内部寻找铺设管道的路线,不过始终找不到理想方案。管道在地下铺设,管径较大,有的方案需要穿过的障碍物较多;一种方案管廊建设铺设自来水管,工程周期更长,且污水管不能同步放置。
还有一种方案,管道要穿越浏河北岸,位置距离太仓市中心不远,岸上有健身步道、居民小区、高尔夫球场等,工程施工相对复杂,经济赔偿额度也比较高。
与此同时,工程时间上又很着急。“自来水给水增压泵站眼看就要到处理能力的上限,需要加紧建设完成,保证自来水供水安全。”太仓水务局供排水科相关负责人说。
浏河南岸,属于上海嘉定地界,建筑较少,大多是林地、绿地等。若管道铺设选址浏河南岸,整体评估下来,成本能降低五六百万元。这是最为经济快捷的一种方案。
嘉定同样能从这种方案中受惠。管网在嘉定境内选址,自来水增压泵站预留接口,如此一来,太仓的自来水站能够为嘉定供水。同样道理,嘉定的生活污水、工业污水等也可以接到太仓的污水处理厂就近处理。
与此同时,难题也产生了。从浏河南岸走,需要借道嘉定地界大约700米。原本太仓的水务工程,一部分要在嘉定的地界上进行,跨省域的项目,施工许可如何申请?审批手续如何办理?问题的答案悬而未决,需要两地携手探路。
跨域的经验
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从中帮忙协调,嘉定与太仓的水务、发改委、规资等有关部门一轮轮磨合,一步步落实。大家达成共识,铺设这两根于两地都有利的管子,不能因行政审批上的难处而搁置。
一位嘉定的政府工作人员提出,可以参照上海青浦与江苏吴江共建跨域项目的经验。
2019年11月起,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挂牌成立,范围包括上海青浦、江苏吴江、浙江嘉善,是沪苏浙两省一市交界处。几年来,示范区打通断头道路、修筑跨域桥梁、共建房建项目,初步形成跨域项目“一体化立项、一体化审查、一体化审批、一体化招标、一体化监管”五位一体审批新模式,为其他毗邻区域跨域共建项目提供了很好的参考。
嘉定与太仓的给水、排水管道项目在推进过程中,充分借鉴示范区经验。嘉定把审批权限委托给太仓,太仓承担起相应职能,由太仓直接办理立项、用地预审与选址、工程规划许可、施工许可等审批手续。河道审批则采用联审模式:涉及太仓段的,由苏州组织评审,上海相关部门参与;涉及上海段的,上海组织,苏州参与,一支评审队伍,沪苏两地部门都在——这样就互通了。
审批上既有“统”的部分,也有“分”的环节。比如,涉及具体地块的分开审批,绿化赔偿按照两地各自的标准进行。
有联合的,也有分开的,有协同的,也有授权的,多种模式结合,步步向前推进。最终,通过双方沟通协调和共同参与,把事情办下来了,才有如今双方共赢的局面。
“这段管子不长,总共只有700米,但对于两地来说,意义非常重大。”嘉定区水务局副局长高建中说。
在水务领域,嘉定与太仓两地合作由来已久。为推进浏河等跨界河湖治理,解决河岸两侧违建、乱垦种等现象,早在几年前,两地便启动跨省联合河长制,推进两地跨界河湖联防联治,避免涉水问题“踢皮球”现象。通过密切合作联合治水,两地打通了跨省行政的“断头浜”,共享良好的生态环境。
联华证券-配资app-配资网站排名-十倍股票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